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扩展保障完善 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显成效

中国体育报记者 李雪颖

让每个青少年走到户外,成长在阳光下是体育人的心愿。如今,为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提供的服务已不仅仅是建设身边的场地、建立身边的组织、开展身边的活动,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服务范围得到了扩展。

多管齐下 体系建设显成效

“十二五”期间,青少年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组织显著增加,场地设施明显改善,全力推进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重点打造了以“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为龙头的“阳光体育”系列比赛和活动,并塑造了包括“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夏(冬)令营”、“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联赛”、“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比赛”、“科学健身校园行”、“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和“世界雪日暨国际儿童滑雪节”等参与人员多、影响大、覆盖面广、有特色的国家级青少年体育品牌活动。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在全国131个城市进行布局、3个县开展试点,开展校园足球联赛学校5084所,注册人数19万余人,足球人口270万余人。截至2015年底,命名和资助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500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033所,国家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164个。同时,与教育部门配合,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将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

多年从事青少年体育发展研究的广州体育学院裴立新教授认为,当前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比过去有了扩展,涵盖了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测试、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等内容,同时也扩展了青少年活动项目。虽然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已初显成效,但仍需不断完善体系建设。在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保障方面,裴立新认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场地设施问题。目前青少年校外场地设施比较欠缺。独立建设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的投入大、难度也较大,很多成熟的经验都是依托现有的体校、体育中心,建设适合青少年参与的场地设施。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场地资源。另一大突出问题是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应建立统筹协调、各部门联动、多方面参与的体制机制,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各地积极探索构建服务体系

当前全国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构建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安徽、江苏常州等地摸索出了成熟的经验做法,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江苏省常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黄建德介绍说,常州注重政府主导,强化组织推进。将青少年体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常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同时鼓励市体育局与各辖市区政府合作建设青少年体育活动场地,由辖市区出地、市体育局下属体育产业集团投资建设;鼓励教体融合,在新建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上深度合作,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由体育产业集团运营管理,在满足学校体育教学需求的同时向社会开放。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采取捐助、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江苏仙鹤食品酿造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对9200平方米自有闲置厂房进行改造利用,设置了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并对青少年开放。

与此同时,常州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资源,积极探索改建、新建体育场地设施的激励政策,切实保障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场地需求。目前全市学校体育场馆课后对外开放率超过80%;市体育局下属训练单位的体育场馆设施全部面向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开放,并开展了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在政策的引领下,改造新建了一批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如常州体育产业集团利用城市闲置土地,改造建设了常州奥体青少年活动中心。同时提档升级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适合青少年参与的体育场地设施。在经费保障方面,常州市财政每年从彩票公益金中列支专项经费近1000万元用于保障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青少年体育场地建设费用纳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费用中。

据安徽省体育局青少处副处长蔡维燕介绍,安徽实施了体育场馆共建共享、学校体育提升、青少年体育赛事培育、校园足球振兴、青少年体育人才强基等“五项行动”。《安徽省青少年体育工作条例》的立项申请已获批准,立法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坚持质量与数量并重、培育与管理兼顾,不断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在积极创建各类国家级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基础上,开展省级布局,鼓励市县级布点,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网络。并将各市青少年体育组织创建纳入省辖市年度工作考核指标。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省体育局与省教育厅每年对省级传统校等进行年度考核,实施动态管理。筹建安徽省青少年体育联合会,逐步实行管办分离。与此同时,坚持省市联动、品牌引领,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坚持创新形式、推动普及,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技能培训;坚持面向基层、注重实效,大力培育青少年体育师资队伍。